细数龙文化来龙去脉短文

时间:2024-02-23 09:33:39
细数龙文化来龙去脉短文

细数龙文化来龙去脉短文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文化的记载和研究在我国源远流长,古代文献中有不少关于龙的描述和记载,而中国考古发现中的龙,不仅揭开了龙的神秘面纱,展示了龙的实物形象,而且为解决学界十分关注的龙的起源、龙与中国文明的形成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

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在距今8000—3000年间的中国史前和夏商时期,无论是长江、黄河流域还是北方的其他地区,都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龙形象发现。

中国最早的“龙”发现于距今8000年的辽宁阜新查海文化遗址。1994年,在查海文化遗址发现了一大型龙形堆塑,龙由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砾石堆砌而成,身长19.7米,宽1.8—2米。这条巨龙堆塑在聚落遗址中心的广场上,头部朝东南,尾部朝西北,与聚落居民房址方向一致,可见龙在当时已经具有神圣的地位和特殊的文化含义,聚落居民可能已经把龙当做保护神或祖先加以崇拜和祭祀。

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赤峰敖汉旗兴隆洼文化中期大型聚落遗址中发现了我国最早的猪首龙形象(距今约8000—7500年),聚落先民用两个相对摆置的猪头骨为首,用陶片、残石器和自然石块摆放出躯体,体现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猪龙形象,具有鲜明的宗教意义。另一件猪龙形象发现于赵宝沟文化的一件矮腹陶罐上,此龙猪首蛇体,身上用网格纹、条纹或戳点纹表示龙鳞。有学者认为,对猪的崇拜是农耕社会图腾崇拜的结果,猪龙形象的发现表明,对龙的崇拜也许源于对猪的.崇拜。另外,在内蒙古翁牛特旗和巴林右旗还发现了红山文化玉龙等遗物,因此,有学者提出了我国北方地区是中国龙文化的发源地的观点。

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考古工作者也发现了不少距今6000—5000年间的龙形象,其中比较典型的有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蚌塑龙、湖北黄梅焦墩的大溪文化卵石摆塑龙。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墓地发现了三组蚌塑图形,第一组为一龙一虎;第二组是龙、虎、鹿和蜘蛛等;第三组图形有虎和人骑龙,人跨骑于龙身上,双手一前一后,极富动感,虎形在龙形的北面,作仰首奔跑状。西水坡的蚌塑龙形态已相当成熟,龙体活灵活现,张牙舞爪,已经具备后来文明全盛时代人们尊崇的艺术龙的基本特征和形态。西水坡人骑龙的画面则是人们在龙观念上的一个飞跃,骑龙升天,极富神秘色彩。在长江流域,与河南濮阳蚌塑龙年代相近的有1993年在湖北黄梅焦墩发现的大溪文化时期卵石摆塑龙。龙全长4.46米,由色彩、大小各异的河卵石摆塑而成。龙身呈波浪状,腹下两足呈爪状,头西尾东,昂首张口吐舌,犹如腾云驾雾一般。此为鄂东及长江流域首次发现的龙形象资料。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古墓中出土有六只朱绘蟠龙纹陶盘。陶寺遗址距今约4500年,墓葬分为大、中、小三类,彩绘龙盘均发现于大墓中,墓主随葬有丰富的随葬品,其身份显然与部落首领等人物有关。彩绘龙盘上的蟠龙龙体蛇形,遍体鳞甲,头部似鳄鱼。从陶寺遗址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的差异来看,到原始社会末期,贫富差距已经拉大,“龙”已成为部落首领的特殊用物。这一时期,浙江余杭良渚文化等遗址也发现许多与龙有关的遗物,如玉龙首、饰龙纹图案的陶杯等。它们是黄河和长江流域龙文化的典型代表。

夏商文化时期,龙文化的重要考古发现是2002年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一座贵族墓中发现的绿松石龙形器。此龙形器全长64.5厘米,中部最宽处4厘米,龙身呈波状曲伏,龙首圆形,以3节实心半圆形的青、白玉柱组成额面中脊和鼻梁,眼眶镶绿松石片,眼内以顶面弧凸的圆饼形白玉为睛,形象生动。绿松石龙形器由2000余片绿松石片组成,每片绿松石边长仅0.2—0.9厘米,厚仅0.1厘米。绿松石龙形器距今至少有3700年,被考古学界命名为“中国龙”。此外,二里头遗址还发现了龙纹陶片和龙纹兽面饼形饰器物等,它们是夏文化时期龙文化的代表。

商代晚期,龙文化的表现主要以青铜器及玉质礼器为载体,如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青铜尊、壶及玉龙、龙衔凤形玉饰等。同时,龙文化的“龙”字也始见于商代甲骨文之中,表明了商人对龙文化的关注和重视程度。

周代及其以后,目前尚未发现如二里头遗址那样的大型龙形遗迹,但龙的形象在建筑、墓葬、青铜器、陶瓷器、玉器以及装饰用品等各方面有更多使用和发现。尤其至两汉时期,龙文化定型并成为皇权立国的象征,皇帝自称是“真命天子”。在政治作用下,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更加紧密,皇帝用龙形象显示尊贵,皇室的旗章、宫室、舆服、器用等一切物品都刻绘龙纹,而民间则将龙文化作为喜庆和欢聚的重要活动,舞龙、划龙舟,沿用至今。总而言之,龙文化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古发现的“龙”表明,“中国龙”不仅遍布中华大地,而且独立发生、自成体系。中国早期的“龙”,有的居于原始部落居住中心,具有崇高的神圣地位;有的陪葬于贵族墓中,备受世人尊重和喜爱。虽然龙的用料和制作形式不同,有砾石堆砌的、卵石摆塑的、蚌塑的,贵重的还有用绿松石制作的等,但其含义却惊人地一致,它们是原始先民对龙崇拜的表现,是原始先民希望通过龙这一神物,沟通天地,保佑万物,以达到天人合一的目的,而天人合一正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

考古发现的这些千姿百态、不同地域、代表不同文化背景的龙形象还表明,中国龙的形成过程、起源及发展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形成和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紧密相连。从中华远古开始,龙文化一直贯穿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构成了颇具特色的中华五千年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龙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龙精神是中华民族团结凝聚的精神,多彩多姿的“中国龙”是大融合、大团结、大统一的中华民族的象征。

《细数龙文化来龙去脉短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